府城緩靜,時間為房子帶來動人表情。台南老房子的故事,就此開始…

 

在夏日正午抵達台南。西市場曾盛極一時,至今仍有部份繼續使用,然而更大部份已棄置傾頹。陽光從屋頂的裂縫透入,照亮早已不用的香蕉倉庫一隅,既微妙又令人不忍。

 

放置雞隻的鐵籠上,鐵片鏤空的「安」字應該有辨識商家的功能。籠中還有幾片羽毛——不清楚現在是否還在使用,惟有明亮的空氣裝載著寂靜。

 

即使是一片相連的大市場,多年前,日本人建造時,還是很縝密地考慮通風和採光,行走其間並不特別感覺熱與暗,只見垂掛的電線和繩索切分了光線,不禁凝神細看。

 

謝宅的天花板上,以往裝設日光燈的形狀特意保留下來,重新裝上更早以前的乳白玻璃吊燈,我們也得以一窺謝宅生活的軌跡。

 

不論是電鍋或是儲物櫃,謝宅裡太多物品是從以前留置到現在,自有故事。陪我們拜訪謝宅的主人謝小五,就像是一個說故事的人,帶著我們在西市場的歲月中穿梭。

 

又一間最近翻修的老房子。這是彩虹來了的防火巷最上層,將原來的石綿瓦改成透光的塑膠材質,也將有穿透性的鐵架用作地板,光線可以充裕進入後,氣氛也開放起來。

 

投注大量心力和物力,閒置多年的老宅又恢復了原貌,臺窩彎民居地處熱鬧的安平區,然而一走進去,街上的喧嘩立刻被隔斷般地毫無聲息,只有電扇微微作響。

 

在黑蝸牛工作室的76藝文空間,入口旁放著一台單車,龍頭上的絨布應該是順手而為,卻倏忽令人想起德國藝術家波伊斯(Joseph Beuys)的雕塑手法,讓不同領域的材質並陳,創造出帶有張力的作品。

 

神農街上,一株蕨草在屋頂上兀自生長,映著向晚的微藍天色,不知道信步來去的遊人,是否看見這道纖細的風景。

 

草祭二手書店的地下室,灰水泥牆面前的木凳和磅秤自成一景。店主告訴我們,磅秤在寄書給客人時會用到,不只是營造氣氛的擺設。

 

佳佳西市場旅店的客房走道上,修復再利用的窗扇圍繞著天井,讓室內的空間有戶外的錯覺。

 

在每個轉角,期待與老房子的相遇。

text & photo TRAVELER 旅人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sework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