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04101.jpg

在茶香瀰漫的年代生長於大稻埕,莊永明老師期盼大家能從各個面向來探尋大稻埕的故事,除了現存建築的美麗之外,已消失的建築裡有著更多的故事。

對於大稻埕的童年記憶,莊永明老師曾經寫過這麼一段話:「我曾踩著亭仔腳舖滿薰製花茶的茉莉花,那宛如是花團錦簇的地毯。我們曾用近百公分立方的木包裝茶箱當積木,疊成城堡,躲在裡面和外面當『敵人』的玩伴做攻防戰遊戲。

相較大多數人僅以年貨大街來定義迪化街,或是為了老屋的美麗立面而造訪大稻埕,莊老師印象中的大稻埕充滿生活感,老屋大多是堆貨的地方,爬滿蟑螂和老鼠,實在不宜人居。即便如此,他始終支持保留這些老屋,以留下台北市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記憶。

大稻埕的範圍在捷運北門站到大橋頭站之間,西臨淡水河,往東到重慶北路,而非大多數人所以為的迪化街這條路。莊老師希望大家能以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大稻埕,僅限於年貨大街或蔣渭水主題,都是過於標準式的角度。

例如,從一八五三年頂下郊拚事件後,以林右藻為首的同安人,從艋舺逃到大稻埕建立市街後的發展;一八六○年代,大稻埕開港,隨後在一八六五年,英國人杜德引進福建安溪的烏龍茶苗,開啟台灣的種茶史及大稻埕的烘茶事業;一九二一年十月,林獻堂、蔣渭水等人在靜修女中舉辦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大會後,所掀起的民族主義運動風潮;一九三○年代,隨著日本高壓統治而產生的變化等。在不同的年代、不同的領域,都有著不同的故事,尤其是生活在建築裡的人物,其故事更多。

多年來,莊老師與霞海城隍廟合作,定期帶領「大稻埕逍遙遊」導覽活動,他不只介紹看得到的建築,還有那些曾經風華一時的建物,也會融入相關人士及台灣歌謠的故事。

導覽從延平北路二段225巷內的慈聖宮展開。當年,同安人移居大稻埕時,也將媽祖神像帶到此地,並於一八六六年將宮廟建於民生西路上,後來在一九一○年因為市街改正計畫而遷移至現址,建築所使用的樑柱和石材都源自舊宮廟。莊老師特別提到,廟中的對聯很有意思,都是出自當年文風鼎盛的大龍洞之名士,值得仔細賞讀。

接著來到涼州街,在布袋戲盛行的年代,許多小戲班在這裡合租空間做為連絡處,因而有「布袋戲街」之稱。沿著甘州街、保安街,這一路上有許多曾存在過的重要建物,例如重建時採用原門面外觀設計的大稻埕教會、保留原立面的葉宅,以及連一點痕跡都看不到的更生醫院、江山樓、台灣第一劇場等。

落成於一九三五年的台灣第一劇場,在當年是全台灣最大的三層樓電影院,可容納一千六百多人,但座位沒有坡度設計,很容易被前面較高大的人擋住,莊老師說,他總是買三樓的票,因為不會有人買,所以整個三樓就變成他的個人包廂。

DSC04075.jpg

從民生西路到貴德街,有許多富紳商賈的宅邸,無論風華尚存或已然消失,莊老師都能侃侃而談其背後的故事。最可惜的,莫過於一代富豪李春生的宅邸多已改建為新大樓,僅餘後代捐建的李春生紀念教堂。莊老師的老家「莊協發柑仔店」也在這裡,莊老師表示,這裡在日治時代雖然成為日本人的配給站,但他們堅持不改用可獲得較多補給的日本姓氏,也始終保留中文門聯。比較少人知道的是,台大醫院的前身「大日本台灣病院」也是設在這條街上,當年共有十位醫師、九位藥劑師、二十位護士駐院服務,兩年後才移走。

迪化街一段46巷及兩旁建築,曾是知名電影院和劇園永樂座的所在地,當年蔣渭水過世後就是在這裡舉行公祭的,如今一切都已成追憶。來到延平北路,這裡曾是台灣最早的書店街,包含蔣渭水的文化書局、連雅堂的雅堂書局、台灣共產黨員謝雪紅的國際書局等,而蔣渭水創立的大安醫院所在地就是今天的義美食品,門市裡懸掛了大幅的史料照片,讓人遙想當年的大安醫院。而最後的終點便是霞海城隍廟了。

即便年事已高,莊老師仍持續帶領這長達三、四小時的導覽行程,只期望能帶大家更深度地看見大稻埕的歷史。

 

text 洪禎璐  photo 張晉瑞

 

coveer01.jpg

更多玩出大稻埕風味的方法,就在新書「台北大稻埕,遇見舊城新風景」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35170
http://www.cite.com.tw/book?id=7044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rave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