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首歌是這麼唱的:「如果你要去舊金山,別忘了在髮間插上花朵;如果你要去舊金山,你會遇到和善的人們。對那些來到舊金山的人,夏日將是美好時光,在舊金山的街道上,善良人們髮間都有鮮花。舉國上下產生奇妙共鳴,人們在改變,整個世代有了新的詮釋法。」這是Scott McKenzie在1967年的成名曲,雖然「花童」們的時代早已去日遙遠,但這首歌依舊唱出舊金山最鮮明的色彩。
舊金山這個中文譯名,是早期華人淘金客對這座城市的稱呼,其「舊」,
是相對於墨爾本的「新」金山而言。
1849年的淘金熱潮讓舊金山迅速成長,當年懷抱致富夢想而來的,
多是大膽的冒險者與狡獪的投機客,從這方面看來,
舊金山似乎從血緣上就注定了放蕩不羈的性格。
1940、50年代,以凱魯亞克、金斯堡等詩人為首的披頭族(Beatnik),
從丹佛風塵僕僕而來,他們在北灘一帶聚會及發表作品,
「垮世代」於是在舊金山落地生根,自由狂放的風氣如同動地馬蹄般席捲全城。
到了60年代,垮世代更直接演變成嬉皮運動,
Haight St與Ashbury St的交叉路口便是嬉皮的大本營。
他們高喊愛與和平,他們追求精神解放,
他們的穿著五彩繽紛,迷幻藥也在他們腦子裡綻放出色彩;
保守主義對他們深惡痛絕,但他們卻把鮮花插在士兵的槍管裡。
前面那首描寫舊金山的歌曲,就是這個時期的寫照。
開放的社會風氣,也讓舊金山從很早就能接納同性戀者,
而今在卡斯楚區一帶,已是一片彩虹旗海飄揚
,同志們大方出櫃,一點也不提心掩藏,為舊金山的開明與包容再添一例。
和洛杉磯相比起來,舊金山的街道顯得井然有序,棋盤式的道路規劃,
和諧明亮的建築基調,一點也不像洛杉磯那般紛亂混雜。
然而追根究底起來,這卻是一場大災難的結果。
1906年4月,舊金山發生芮氏規模8級的大地震,
伴隨而來的全城性大火,將整座城市化為灰燼。這場天災給了舊金山全盤重建的機會,
當1915年萬國博覽會在此舉行時,舊金山城裡已是煥然一新的面貌。
今日,這座國際大都會已成了美國西岸最令人嚮往的城市,
明明塞車如同家常便飯,卻給人悠閒的印象,
明明是超級金融重鎮,卻給人浪漫的遐想,
大概是因為舒適的氣候與和煦的陽光,舊金山總是讓人心情明亮。
---------
九曲花街(Lombard Street)
舊金山明信片中的招牌鏡頭,當初只是為了減緩坡度而設,
現在卻因優美的蜿蜒弧線與兩旁的綠意花圃吸引各地人們前來取景。
金門大橋(Golden Gate Bridge)
全世界最有名的橋樑之一,屢見於好萊塢電影中,顏色鮮豔的國際標準橘懸索橋身,
無論是在陽光普照下,還是扮演於彎曲大霧中,都散發獨特的壯麗美感。
金門公園(Gold Gate Park)
橫跨近半個市區的金門公園不但遍植各種花草植物,
園中的日本茶園、加州科學院與笛洋博物館,皆是舊金山的一流景點。
漁人碼頭(Fisherman's Wharf)
舊金山最熱鬧的觀光區域,景點、餐廳、商場、紀念品店,多到令人目不暇給。
當然也別忘了嘗嘗這裡最有名的金尼斯大螃蟹。